本篇文章4170字,读完约10分钟
从出现到流行,手机阅读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2012年,中国手机阅读市场规模超过54.2亿元。
随着快速增长,非标准化、缺乏监管和透明度困难等问题也在隐藏的灰色地带肆意蔓延,侵蚀着这个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
■灰色“草根”
移动阅读的兴起离不开基层民众的努力,在缺乏有效合理的网络环境下,基层民众既是传播者又是侵权者。
吴峰(化名)是一款手机阅读软件的维护者,他每天花很多时间在“读书俱乐部”上。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读书俱乐部”有了新的含义。在移动阅读领域,“书迷”基本上是阅读软件的用户。他们交流经验,反馈操作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有时还互相推荐书籍。
吴峰拥有五个这样的图书俱乐部,平台涵盖ios、安卓和windows手机系统。书友会数量增减的比较让他担心,因为这从侧面反映了用户数量和他的软件的受欢迎程度。虽然目前的情况还不算太糟,但也不再是最佳时机:“苹果应用商店前十名中,我们曾经有四款软件。”
在众多的阅读软件中,由吴峰提供的这个软件没有什么大的特色,它的基本功能是提供书籍的搜索、下载和本地阅读。这是第一次切入这个领域,让他占据制高点。早期,他们将一些文学作品收藏打包,并投放市场。具体的方法是在软件中预先下载一些作品,然后以不同的名字发送到应用商店的柜台。通过这种方法,五峰的软件引起了很多关注。
吴峰自己也承认:“现在用户评论阅读软件的质量,基本上是表达他们对这个软件的忠诚。”
事实上,吴峰的盈利模式很简单:巨大的下载量带来可观的流量,这将通过广告的形式实现。
然而,这美好的一天已经过去,现在有许多类似的手机阅读软件,竞争是激烈的。“越来越多的人借用社交热点,阅读相关书籍,发大财,然后离开。他们不愿意在渠道推广上花更多的精力,因为成本太高。”一位移动应用开发者告诉《新金融记者》。此前,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与其作品相关的图书申请蜂拥而出,但大多数都是盗版。
做这样一个移动阅读软件的门槛相对较低。有了开源代码的支持,两三个人可以在半个月内完成主要功能,最重要的是渠道推广。甚至收藏的引入也变得更加普遍和无效。
吴峰向《新财经》记者坦承:“目前,手机阅读行业的版权并不明确,这给了我们草根从业者成长的机会。”但是他不认为他的软件需要对这种现象负全部责任。
“我们不能自己做这么多书,它们都被网民分享了。这个过程非常简单。互联网上的许多人都在做这种工作。还有专门的电子书共享网站和论坛,如“图书仓库”和“棕榈书店”,向手机读者输出免费内容。我们的流量不算什么,真正的大头是在那些图书共享网站的论坛上。”
■监督的尴尬
简单的劳动交换以电子书为载体,实现了网络共享精神,但却有意无意地损害了原作者的权益。
在众多分享网站中,“手持书店”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网站。这是一个活跃有序的论坛网站。注册用户可以按照要求的格式制作自己的电子书,然后上传并分享。无论何时有人下载你的作品,你都可以获得一些奖励积分,有了这些积分,你就可以下载其他人制作的电子书。
然而,“手持书店”对网民自动上传的内容只有很小的控制力,而且大多数时候都无法控制。《新财经》记者在口袋书店的网站上看到这样的免责声明:“对于任何违反国家法律的行为,一旦我们发现或者著作权人发现并投诉,我们将及时依法处理或者上报相关部门处理。”
不过,该公司也承认:“由于互联网上流传的内容的版权描述多种多样,鉴于我们的资源、技术能力和知识有限,不可能确定棕榈书店公开分享的内容,因此可能存在缺陷。”
图书出版商范晓蓓告诉《新金融记者》:“这种免责声明实际上是在利用‘避风港’原则。”在作家权利联盟对百度和苹果的诉讼过程中,最大的争议是是否适用“避风港”原则。也就是说,在侵犯版权的情况下,当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只提供空服务,而不生产网络内容时,如果isp被告知侵权,它有义务将其删除,否则将被视为侵权。
也就是说,在“安全港”原则下,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不承担与版权或相关权益相关的信息审查义务。但实际上,由于网络监控的困难,很难在实践中识别哪些文章是侵权的,哪些博客实际上是别人的文章。这为大量无版权的电子内容的存在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数字出版研究室副研究员汤雪梅对新金融记者提出了另一种观点:“避风港”原则是美国在20世纪末为鼓励信息产业发展而引入的,并不意味着它可以适用于其他国家。
“必须指出的是,美国的‘安全港’原则也一直备受争议和指责。”汤雪梅认为,一些国内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在遇到不规范的版权纠纷时,往往寻求这一原则的保护。这种行为为内容产业在未来的正规化道路上设置了许多陷阱。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信息技术产业相比,国内传统内容产业几乎没有发言权。从维护法律平衡的前提出发,有必要完善手机阅读行业的监管规定。”
但是,在相应的法规没有改进的情况下,大企业和重大目标的个别整改也可以产生一定的效果。经过长期高调的诉讼,百度图书馆变得“干净”了。“我们现在也有版权书籍,我们已经与许多版权方合作。”吴峰强调:“这些都是我们付的钱。但是,我们仍然没有要求用户收钱。”
■多方登陆
虽然手机阅读行业还不成熟,灰色利益区依然存在,但这并不妨碍各方资本对其持乐观态度。近日,易观国际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阅读市场规模超过54.2亿元,同比增长18.6%,增速放缓。预计到201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03.2亿元,移动阅读活跃用户将达到6.5亿。传统图书出版业、图书电子商务、互联网公司、硬件公司等。在布局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并对这个行业持乐观态度。
2011年,当数字图书馆上线时,它还推出了“全看”阅读器、移动终端阅读软件等。三大运营商也推出了移动阅读平台,包括中国移动的“移动阅读”、中国联通的“沃阅读”和电信的“天一阅读”。“手机阅读”的月收入已经超过1亿元。
“目前,读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阅读习惯,”中信舒菲负责人、中信出版社新媒体部总经理黄绍坚告诉《新财经》记者。
“数字出版浪潮在过去几年中还没有进入特别成熟的阶段。目前,市场上有很多渠道在做手机阅读。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特定的用户群,虽然相对分散,但没有人能像亚马逊这样大。”黄培建说,“我认为一些品牌出版社可以尝试这样做。一方面,它帮助中信出版社将其图书版权扩展到数字部分,另一方面,它更容易做一些出版创新。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我们只在移动终端上尝试其他运营商。”
在这个领域,成功的案例总是令人羡慕。亚马逊于2007年在美国推出了第一款kindle电子书阅读器,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巨大成功。该产品创造了一个奇迹——仅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数字图书的销量就超过了传统图书。最近,kindle阅读软件也开始测试中国移动阅读市场。
中国有很多模仿亚马逊的人,多读点就是其中之一。三年前,kindle不支持中文。在见到创始人王川之后,他组织工程师开发了一个基于kindle的中文阅读系统,这在用户中非常流行。之后,阅读更多内容,然后发布安卓和ios版本。目前,其书店有1040多本付费书籍和大约200本免费书籍。
“看看我们自己的定位,就是将来成为一个通用的电子书平台。我们正在尝试各种类型的图书,并探索它们的操作规则和经验:如何营销以及给读者提供什么样的用户体验,”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胡晓东告诉《新财经》记者。
然而,从网上图书存储的角度来看,与像棕榈书店这样的草根阅读软件相比,数字太小了。这使得它在用户选择时竞争力下降。然而,市场的混乱并不能阻止进入这个领域的热情。
■正则化探索
事实上,虽然移动阅读行业有点混乱和野蛮,但它实际上已经在形式化发展的一些具体方面做了很好的探索。就版权获取渠道而言,“正规军”有自己的招数,不管草根阅读软件的版权状况如何混乱。
“根据我的观察,在整个移动阅读行业中‘正规军’有三种主要的运作模式。首先,它是花钱购买著名作家的版权,谁获得了这个作品,谁就拥有它。第二类是那些不知名的作家,要么不提前付费,要么只给一点点,主要靠付费下载和分享;第三种是一次性买断未在网上正式出版的网络小说,这种方式并不昂贵,而是放在书店供用户免费下载。范晓蓓总结道:“这本书在电子书中嵌入了广告,并通过流量实现。”
黄培建认为,行业有必要尽快建立明确的标准,以减少更多出版社和渠道的无效劳动。从长远来看,他希望有一个强大的分销渠道。在未来,作者和出版商可以获得合理的利润,读者可以更方便地找到他们需要的内容。
至于盈利模式,这个行业现在主要靠两条腿走路,一条是付费,另一条是广告。
“所谓的数字内容商业模式实际上是一个自然形成的过程。例如,如果您的内容对某个用户组来说是必要且独特的,您可以选择支付模式;如果您的内容是同质的,请考虑如何提高用户粘性,并通过免费+广告赚钱。”多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胡晓东说。
然而,支付之路能否持续发展仍不得而知。
根据阅读更多提供的数据,整个平台上有超过600万用户,包括ios、安卓和kindle,但只有3万付费用户阅读更多。
这也使得目前阅读更多的人仍然不知所措。
,范晓蓓认为:“如今,付费用户的培养是一个整体环境的问题,但在我看来,仍然有很多读者愿意付费阅读,只要你的阅读体验足够好”
目前,移动互联网的支付手段和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安卓平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收费和支付不方便。这实际上阻碍了潜在的安卓付费用户。客观地说,一些复杂而不方便的支付方式只是读者不愿意接受正版的原因之一。
范晓蓓说:“中国已经有专门从事付费阅读的公司,他们甚至提出了类似的‘不付费、不支持’的概念,业内人士对此表示赞同。”
他提到的公司是唐茶项目。该公司一直坚持不推出广告,而只是选择合适的内容,并提供阅读体验“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越了纸质书籍”,以便用户愿意为此付费。据报道,每卖出一本书,唐茶计划收入的30%将分配给苹果,这笔账将由版权所有者和作者平分。
范晓蓓说:“现在每个人都只是在试探水,但如果他们现在不进入手机阅读市场,将来就没有发言权。”
“越来越多的人借用社交热点,阅读相关书籍,发大财,然后离开。他们不愿意在渠道推广上花更多的精力,因为成本太高。”一位移动应用开发者告诉《新金融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