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00字,读完约5分钟
互联网已经成为虚假广告的温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广告监督司副司长王术君最近表示,近年来,国内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上的非法广告数量一直在增加。去年,中国查处的非法网络广告数量增加了104%。由于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互联网上虚假广告的监管和执法成本较高,比传统线下商家的虚假广告更难控制。因此,为了打击虚假广告,净化网络环境,除了加强监管之外,还需要各网站的自律与合作,同时,网民自身也应该提高自己的歧视意识。
互联网已经成为虚假广告的重灾区
互联网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许多假冒伪劣产品提供了一个生存空间和市场,假冒广告就是其中之一。不久前,在《中国消费者报》主办的网络搜索引擎研讨会上,国家工商总局表示,网络广告已成为当前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医药、医疗保健和保健食品领域的违法虚假广告越来越严重。看一组数据。去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查处的非法和虚假网络广告数量比2009年增加了104%;其中,上海查处的违法虚假广告有三分之一是互联网上的违法虚假广告。
在今年央视3.15晚会上,高老太的降糖贴、慕容的糖贴、丁三拐八川膏、平老太的降压贴等一大批虚假广告产品被曝光,通过包装作为“神医”出售给消费者。这些药物不在实体店销售,而是在电视和个人门户网站上做广告。当网民被夸张的广告吸引,在搜索引擎上搜索到无数的结果,高老太的传说被证明是真的,一个“精心策划”的陷阱正等着网民们去钻。
此外,作为当今最热门的互联网应用,微博也难逃犯罪分子的“魔爪”。根据金山毒霸和猎豹安全浏览器联合发布的网购“霍焰”微博反假冒行动报告,金山毒霸和猎豹安全浏览器在过去4个月中截获了微博上100万条虚假广告,发现有8万多条微博从事虚假广告营销,知名品牌香奈儿被假冒33万次。
可以看出,人们登录最频繁的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甚至互联网应用都充斥着非法虚假广告,互联网已经成为非法虚假广告的重灾区。不道德的商人通过寻求医疗或贪图蝇头小利来骗取消费者的钱财;药品和医疗的虚假广告可能是商家只骗钱,他们的药品可能根本没有任务效果或副作用,但却错误地引导消费者停止药品的常规疗程,延误消费者的最佳疗程,甚至危及消费者的生命安全。看电视上“黑心”商人的面孔和他们口若悬河的言辞,令人愤慨的是,许多老人用他们的退休金购买了这些治疗疾病的药物。
很难管理互联网上的虚假广告
事实上,互联网上的虚假广告已经被媒体多次曝光,国家有关部门也多次发布命令和禁令。那么,为什么互联网上的虚假广告在各种社会压力和大众媒体的曝光下仍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呢?它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利益链?
虚假广告能够在互联网上生根的原因是利欲熏心的商家的引诱。与电视宣传相比,网络传播速度更快,覆盖面更广,网上购物的便利性使虚假广告交易“顺畅”。
以微博上的虚假广告为例。近年来,随着网上购物市场的快速发展,一些不法商家利用微博发布“定期品牌降价打折”等远低于专柜价格的广告信息,以及“限时团购”、“支持专柜检查”、“带专柜收据”等虚假承诺,欺骗用户到淘宝店购物。微博受到数百万粉丝的欢迎,其发布的内容拥有广泛的受众和巨大的影响力,受到发布虚假广告的广告主的青睐,成为微博平台上虚假广告的主要发布来源。微博上平均每天转发2.17条商业广告,每条广告每百万粉丝收费280元。根据这一估计,一个拥有100万粉丝的微博每月仅通过发布硬广告就能赚到18228元。如果一个小小的微博账号转发几则广告,就可以获得如此高的收入,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有8万个微博账号一直在宣传虚假广告。
第二,这一领域的监管存在许多漏洞。为了逃避监管,一些发布非法广告的网站服务器都在国外。现阶段,政府对网上虚假广告的监管和执法成本过高,因此对网上虚假广告的控制比传统线下商家更加困难。当然,这一领域的一些不完善的法律法规也是网络广告泛滥的原因之一。
第三,虚假广告可以“站住”,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也不是没有责任。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等机构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80.9%的人认为,发布医疗广告的媒体应对解决虚假医疗广告承担审查和连带责任。
净化网络环境需要监督和护卫
控制网络虚假广告成瘾,净化网络环境,需要监管部门、网站和网民的共同努力。
首先,在监管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和完善立法,特别是网上医疗、医药产品、药品和服务广告的法律法规,并加强执法力度,以借鉴一些国家的治理政策和措施。一些专家建议,大型门户网站、视频网站、搜索网站和医药网站发布的在线广告也应纳入重点监管范围,并对虚假和非法广告进行查处。此外,要加强技术层面的监管和执法,坚持网上调查和网下核实同步进行,严格执法,打击非法企业。
其次,在网站自律方面,要加强自身法律素质建设,加强监管,检查每一个推广环节,打造净化网络环境的第一道防线。此外,作为新服务方式的提供者,网站从业人员应提供真实、客观的信息,依法经营,切实履行自己的义务。
第三,消费者自身应增强辨别能力。在互联网搜索中发现虚假医药广告的,应当及时报告相关执法部门。如因虚假广告造成损失,应积极举报,保护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