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204字,读完约11分钟
孔子是鲁国人,我们很了解,但我们不太了解的是,孔子自己自称是殷人而不是鲁人。 殷商殷,当时指宋国 孔子自称宋人,为什么不自称鲁人? 在现在的行政区划中,鲁在山东曲阜,是济宁地区的县级市,现在在山东省西南部,鲁西南 宋在河南商丘一带,豫东、豫东和鲁西南毗邻。 宋和鲁距离很近,地图上从商丘到曲阜的直线距离只有180公里左右 那么问题是孔子去叫自己是河南人而不是山东人。 我们现在讨论这个话题不是狭义的狭隘说法,而是地区之争,争夺名人的家乡,不是这个意思 讨论这个问题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春秋时代中国的文化结构和儒家的背景,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 那么网上也有讨论的人,只说第一级也是表层问题 孔子的祖先,他的老家是宋国,河南,然后祖先是宋,老家是河南,所以孔子得出结论说自己是殷人,是宋人。 孔子的原籍确实是宋,这没问题,可以在我们下面更详细地说,但只是原籍是宋,之后孔子不仅仅想称自己为宋人。 孔子的家到鲁已经很长了,到孔子已经是第五代了。 这种情况下孔子依然说自己是宋人而不是鲁人,显然有更深的原因。 这个原因是文化的原因。 孔子更多地承认了宋朝的文化 宋鲁两国的距离不远,因为文化上有相似之处,但依然有差异 宋国文化更代表三代文化,更有仁义 其实也是儒家,儒家是对三代礼乐文化的继承 孔子对宋国的这种身份认可源于文化认可 我们先看看资料的记载。 明确孔子自称殷人的文献来源 主要是来自《礼记》的两篇,一篇是《檀弓》,中孔子直接说“还有小山和殷人”。 然后说这句话的时候,可以说是孔子死前的七天,是临终的遗言,盖棺定论,证明了他这样的身份认可更强。 对于这个消息,司马迁写并引用了孔子世家,“始始殷人也”,也就是我的祖先是殷人。 另一个是《礼记》中的“儒行”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儒家有自己的制服吗? 也许是因为当时儒家很多,用独特的服装标榜,表现自己 然后孔子回答说“少居鲁……长居宋”。 小时候住在鲁国,长大后住在宋国。 后来,住鲁国说穿鲁国的衣服,住宋国说穿宋国的衣服,入乡随俗。 儒教意味着没有制服,不在乎衣服,只在乎学问,“君子之学也博,其衣也乡。 丘不知儒服 “这里有一个问题是宋国和鲁国的衣服风格还有很大的差异,证明宋国和鲁国确实有文化差异。 这是资料文献的问题,我们以下说他的祖籍。 其实孔子不仅祖籍宋国,孔子在宋国的直接祖先是宋国的第二代国君,第一代国君微子启的弟弟,微仲衍 微仲则是孔子的十四世祖,孔子是微仲衍的第十四代孙子 微子启,微仲偕王的亲哥哥,三个是母亲同胞的三个兄弟,微子启最长,周王最小,微仲衍是次子。 我们在这里谈论微子启和宋的问题 三代的时候,一个理念是“兴灭继绝”,认为毁灭别人的国家,消灭别人的家是非常不祥的事。 相反,拯救灭亡的国家和国家是很大的功德 更完美的表现在“论语”中是“兴国,继承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敞开心扉” “所以,股王斩绦后,不是逼商朝,而是商的子孙,微子启分宋,继承商的文化和制度,继续商。 为什么微子启的封地在宋朝? 因为宋是商部落或商文化的故乡、起源地。 宋国君主的地位和周天子是平级的,祭祀时使用天子礼 宋国君访问周朝廷,不是以臣的身份接待,他和周天子是平级兄弟关系、同志关系 所以,这里有我们说的一国两制。 宋朝的文化和制度完全独立,继续商朝。 所以通过宋朝,商的文化和制度保存得很好。 司马迁写史记时,他把商的家谱写得非常详细 其实不仅仅是一国两制,也是一国三制。 因为当时夏天的子孙也有特别的封地,也就是杞国,杞国保存并继续了夏天的文化和制度。 这是因为孔子说的。 “夏礼吾能言之,杞忧也不够。 殷礼吾能说出来,宋不足征 因为文献不足。 腿,我能征服它 “夏礼,殷礼孔子之所以能说,是因为这些礼留给了杞宋两国。 但是,当时的杞忧,宋两国又“不足征”了。 因为当时已经发生了“礼崩乐坏”,三代礼乐文化整体受到冲击,人们不再重视礼乐,荒废了。 孔子是微仲衍第十四代孙子,后来微仲衍为下四代,即孔子的第十世爷爷,宋国君,有两个儿子。 大儿子弗父何其好,他本来可以继承国君,但让位给弟弟自己当了公卿,封地在当时被称为栗子的地方。 栗子位于现在河南省商丘地区的夏邑县,孔子的老家在这里 上面的“长居宋”,应该住在这里 从孔子的第十世爷爷到下四代、孔子的第六世爷爷,都是为了宫廷斗争而被杀的。 孔子的五世爷爷孔父嘉的儿子逃亡鲁国 上面的孔子说“少居鲁,长居宋”,所以孔子家和宋国老家保持着密切的关系,经常回去住。 这是孔子祖籍的问题 但是孔子更承认自己是殷人、宋人的理由可能是孔子更承认和欣赏了宋国的文化。 因为宋国的文化是殷商文化的继续和继承,是仁义文化。 正是因为孔子更加欣赏这种文化,而且他也被这种文化熏陶,他才提出了“仁”的概念。 首先,在西周时代,与其他国家相比,宋国和鲁国在文化上是最先进的,作为证据,《诗经》中只有宋、鲁两国没有“风”,其他国家记载在“国风”中 风、雅、赞是《诗经》的三大流派,“风”记录、指出各国的风俗文化,特别是哪里落后,不符合礼义的地方,纠正、合礼 这是当时周朝进行教化的一种手段 所以这种风有讽刺的意思,语言旁边带有讽刺的“讽刺” 周王朝的所有国家,只有宋和鲁没有“风”。 这意味着在宋、鲁两国的风俗文化中,不需要“讽刺”的东西,都是礼义的。 周国本土有风,包括西周时代的“周南”、“召南”、东周时代的“王风” 周国也有风,周国文化也是落后的地方,也有不符合礼义的地方,意味着需要纠正。 与其他国家相比,宋和鲁在文化上是礼义之国,更先进,但在宋和鲁之间,宋必须更先进,更仁义 吕国没有“风”,但有证据表明有“春秋” “春秋”的作用和“春秋”一样,也是讽刺 我们谈论春秋大义,并不是说“春秋”中记录的本身就含有大义,相反,“春秋”的经文中记录的通常是违反礼义的,但“春秋”的记者,也就是当时的历史,根据一定的“书法”“笔法”进行了批判 也就是说“春秋”不仅仅记录事情,还含有批判讽刺 “春秋大义”“微言大义”正是存在于怎样的批判讽刺中呢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说:“王者的痕迹消失了,‘诗’死了,‘诗’死了,‘春秋’被创造了。 晋之《乘》,楚之《棜杌》,鲁之《春秋》,一也 “王者的痕迹消失了”,就是春秋后,周天子的威望消失了。 本来是“礼乐征伐出天子”,天子朝廷本来是礼义的最高权威,周天子评价各国文化,提出改善意见的是《诗经》的“国风” 天子不再威望的时候,那是“礼乐征伐出诸侯”,天子不再是礼义的评价者,而是各国文化的批判者,担负着这种文化批判作用的是各国的历史。 这些历史记录了国君的行为,用模糊的方法批评。 这就是“诗”死了,创造了“春秋”。 从孟子的记录来看,当时很多国家应该都有类似“春秋”的史书,之所以只保存“春秋”,也许是因为“春秋”的批判水平最高,春秋的批判中体现了“大义”。 “春秋”的批评水平最高应该有两个理由 一是鲁国负责记录春秋历史,水平高,能进行好的批评,提供义理、道义。 二是鲁国君违背礼义的行为很多,只要他的行为本身符合礼义,历史水平再高也不能批评。 孟子直接排列着鲁的“春秋”和晋的“乘”、楚的“棜杌”,晋和楚本来就是文化落后的国家。 因为这位法家很盛行,特别楚楚 《诗经》的国风没有楚楚,其时尚被称为野蛮,春秋后期逐渐进步被中原所接受 鲁和楚相提并论,意味着春秋时代鲁国的文化退化非常严重,可以这样退化,其文化基础本来就应该不比宋坚固。 那么,下一个宋国文化更仁义的直接证据 宋襄公的公泓水之战,我们现在通常持批评态度 宋朝和楚国的战争,宋军已经交锋,楚军还在过泸水这条河。 有人趁机攻击宋襄公,建议打败楚军,但宋翔功拒绝了 在楚军登陆后没有整理队形之前,宋襄公依然拒绝进攻 这场战争的最后结果是宋军大败,宋襄公也受重伤而死 于是宋襄公为什么自己放弃战斗机,拒绝攻击渡河中的楚军,《春秋左传》记录了宋襄公本人的回答 他说:“君子没有重伤,不是家禽的二毛 过去即使是军队,也不是不阻止 寡人是亡国之馀,但不打鼓就不排队 (宋襄公的话翻译过来,(君子之战),如果敌人已经受伤,即使不杀伤他,也不会俘虏头发雪白的年长敌人。) 过去战斗,不依靠陡峭的地形 我是已经失去国家的商朝子孙,但不攻击未整顿的敌人 《淮南子》对这场战争的评价非常值得观察:“古伐国不杀黄口,得二毛,以古为义,以今为笑,以古为荣,以今为耻。” 由此可知,宋襄公按照以前流传下来的礼义之战的大体进行战争,不单纯考虑军事利益,即“古代为义”,而是重视仁义 但是,时代变了,宋襄公所在的时代已经开始发生“礼崩乐坏”,人们开始追求更好,抛弃仁义,抛弃礼乐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宋襄公弄错了时代,是礼崩乐的受害者,而且他也是殉道者,为了实践仁义,为了保护中国自古流传下来的文化,不惜牺牲生命 但是宋襄公的行为证明,在当时已经发生礼崩乐、仁义被普遍抛弃的情况下,宋国文化是坚守的。 这证明宋国仁义文化的基础更深,仁义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也是三代文化的核心 也就是说,宋国文化是三代文化的代表。 这是因为对三代文化来说对其他任何地方都必须更坚固 而且,在礼崩乐被破坏的大背景下,这样的坚守使宋襄公乃至整个宋显得非常迂远 襄公之后,有两次“国际”的辩手大会,都在宋国举行,主办辩手大会的是宋国的公卿 律师大会类似于现代裁军大会,目的是限制武力的采用 这样的大会在宋国召开,宋人主办,显然是因为宋国在仁义上的名声和威望很高,对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的执行很好。 由于宋朝的文化坚守仁义,他很陈腐,成为战国,宋人成为被嘲笑的对象,出现了很多嘲笑宋人的段子。 比如说“智子怀疑邻居”,“宋有富人,天雨墙不好。 其子曰:“不筑必偷……” 这种歧视和嘲笑宋人的现象,与现代出现的嘲笑和歧视河南人的现象非常相似 河南省是现代从中国以前传来的文化代表,就像战国时代宋国是当时从中国以前传来的文化代表一样,现代的中国否定了自己以前传来的文化,嘲笑河南省 总之,宋国文化是鲁国文化有更多的仁义,传到更多的世代前,特别是在社会普遍礼仪崩溃音乐被破坏的时候 很明显孔子更欣赏宋国文化而不是鲁国文化 这才是孔子自称殷人、宋人,不是鲁人的根源 资料来源/今日头条作者/蔡子曰原标题:“殷商文化|孔子自称殷人,不是鲁人,其始祖籍不仅是宋,而且宋国文化更有仁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