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14字,读完约4分钟

自2014年以来,彩电行业经历了一个低迷和稳定的时期,国内彩电企业在转型的同时也走出了国门。去年,tcl收购了三洋的墨西哥工厂;今年,继创维收购德国品牌梅斯之后,海信也于上周售出。

7月31日,经过半年的谈判,海信集团和夏普联合宣布,海信将以2370万美元收购夏普墨西哥工厂的全部股权和资产,海信将获得夏普电视美国品牌的使用权(巴西除外)。根据双方签订的合同,夏普商标的使用期限为5年。

据报道,墨西哥工厂的液晶电视生产能力为300万台/年。海信美国分公司总经理刘斌表示,海信在美国有自己的工厂,但已经不能满足业务需求,因此考虑收购现成工厂。

海信集团副总裁林澜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海信近期的战略目标是成为全球彩电的主流品牌,排名第三。“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是海信国际化的战略突破。收购夏普墨西哥工厂不仅有助于解决美洲的产能瓶颈,还可以通过夏普品牌的授权获得渠道资源。”海信预计收购后,美洲业务将增加20亿美元的收入。

根据夏普的公告,夏普在美国的液晶电视业务未来将发生转型,利润将通过夏普的品牌和海信的销售能力实现。近年来,夏普的表现令人担忧。在2015财年第一季度,夏普的净亏损为339.8亿日元。2014年,其液晶电视全球销量为703万台,同比下降10%。2015年,夏普正式将液晶电视的销售目标下调至650万台。

尽管如此,夏普在技术和品牌上仍有优势。未来亏损的夏普是会加速海信在美国市场的发展,还是会成为海信的负担,还有待观察。

双品牌经营

海信接管夏普的美国业务后,其两个品牌将如何定位?

林澜告诉记者,在美国市场接管夏普品牌后,海信和夏普将独立运营。“我们承认,夏普在对电视品牌股票的认知上比海信大。因此,我们将夏普定位为高端品牌,将海信定位为高端品牌。”据了解,这两个品牌都将在墨西哥工厂生产。

根据CICC的研究报告,如果海信集团能够正确运作夏普在美国的品牌影响力,其在美国的品牌市场份额将会大大增加。2014年,海信在北美的销售份额为1.7%。

在美国市场,夏普的品牌认知度、渠道关系和门店进入率相对较好,而海信在产品和渠道上也有优势。关于双品牌战略,刘斌进一步表示,与夏普品牌的合作将提升海信的高端产品业务和大规模业务。同时,双方可以共享新技术,如将海信自己的uled技术应用到夏普的产品中,以增加高端市场的比重,扩大市场份额。

据刘斌介绍,海信每年出货量为1600万台,在精密制造、智能生产和深加工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海信还将利用这些经验和技术改造墨西哥工厂的生产车间。此外,海信在海外有几个R&D中心,这将有助于提升海信和夏普产品的本地化优势。

国际化挑战

对于海信来说,此次收购无疑是一次重大考验。夏普的参与能否重振海信在美国的业务还不得而知,两者之间仍有磨合的必要。林澜坦率地说,“接管夏普美国公司的业务并不容易。”他说,近年来,海信放弃了很多M&A的机会,希望通过与液晶电视之父夏普的合作,在美国实现业务增长。

一方面,这对海信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增加在美国的产量和出货量。此外,根据CICC的研究报告,预计此次交易后,海信电气对美国的出口将大幅增加。具体来说,夏普品牌由海信国际运营,海信电气负责海信国际的贴牌生产。2014年,海信电气的出口收入为72.81亿元。预计夏普未来的产品将由墨西哥工厂供应,主要的原始设备制造商将来自海信电气。

海信收购夏普美洲业务 国际化面临挑战

另一方面,海信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如何将夏普的美国业务转化为利润。

根据CICC的研究报告,自2012年以来,夏普在美国的液晶电视销售额逐年下降。2014年,液晶电视在北美的销售额为9.7亿美元,2013年为11.8亿美元;南美洲的销售额也从2013年的1.5亿美元降至2014年的1.4亿美元。事实上,2014年,夏普将在欧洲生产和销售电视的权利授予了斯洛伐克的电视制造商umc,并收取品牌服务费。夏普退出欧洲市场后,逐渐放开了在美国的业务。对他们来说,采用品牌外包战略可以减轻财务负担。

海信收购夏普美洲业务 国际化面临挑战

其次,面对三星、lg等巨头,海信自身品牌如何成长也是一个大问题。中意康黑电总经理彭先东告诉记者,近年来,海信在海外做了很大努力,自有品牌比例很高。然而,根据displaysearch的统计,2014年三星占35%,lg占13%,夏普和海信分别占5%和2%,南美也显示三星和lg占主导地位。

在国际化的道路上,海信和夏普在美国的业务仍将经受多重考验。海信表示,双方将于8月推出进一步的战略合作计划。(编辑黄伟)

来源:济南日报

标题:海信收购夏普美洲业务 国际化面临挑战

地址:http://www.jy2z.com/jnxw/5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