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013字,读完约5分钟
自我国家电能效等级制度实施以来,家电能效标准虚假问题引起了消费者和行业人士的关注。然而,不久前,家电行业的“能效虚拟标准”再次上演“罗生门”——据《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报道,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布了上海生产和销售的家用洗衣机、冰箱和彩电广播接收机的质量抽查结果,其中包括松下、lg、长虹、康佳、威能、小鸭等知名品牌。抽查反映的最重要的不合格项之一,
近年来,消费者已经养成了选择家用电器和查看能效等级的习惯。然而,不断曝光的能效标准事件极大地伤害了消费者购买节能家电的热情。从长远来看,这对整个家电行业都是不利的,这种混乱局面亟待纠正。
家用电器的能源效率经常是阶段性的
事实上,自2005年实施以来,中国的能效标识管理措施一直很混乱,尤其是对于白色家电和小型家电。一些资质较差的小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直接伪造能效标识,明显达不到一级能效标准,却私自撕毁检测标识,贴上一级能效标识。
2009年、2010年和2011年,澳柯玛(600336)电风扇、小天鹅电饭锅和法罗利电热水器等知名品牌被发现存在虚假能效标准。2011年7月20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布了三种热水器质量的国家监督抽查结果。在25台不合格的热水器中,有17台能效不合格。2012年,格兰仕、上海华盛电器、贝科、龙飞电器、安徽欧丽电器等家电企业在国家强制性标准规定的“能效等级”项目中被评为不合格,被评为严重质量问题。
目前,“能效标识”是消费者判断家用电器是否节能的重要标准,不同能效等级产品的差价往往在数百甚至数千美元。因此,虚假标注能效等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抬高商品价格。然而,在互联网上随意买卖的“能效标签”标签为虚拟标签商家提供了便利。只要你登录淘宝,搜索“能效标签”,你就会看到有几十个商家在卖这种商品。据报道,每个能效标签的价格从1元到3元不等,标签是由自粘材料制成的。具体的制造商信息、能效等级和内容可以随意定制。
特别是去年5月以来,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空节能补贴细则,对电视机、冰箱、洗衣机和热水器进行了补贴。其中,高效节能家用洗衣机补贴标准为70-260元/台,电视机补贴最高为400元。从那以后,一些企业一直“心有余悸”,骗取节能补贴和虚报能耗的事件频频曝光。一些专家认为,虽然能效虚拟标准的非法成本较低,但许多企业确实通过能效虚拟标准将消费者的节能意愿转化为销售利润。
为什么假标准混乱一再被禁止?
报纸上频繁出现的“假节能”黑名单确实伤透了消费者的心。出于省电省钱的目的,消费者带着信任节能功效和品牌影响力的心去购买节能家电,却被虚拟能效标签所欺骗。当地质检机构反复调查,发现只有少数产品被发现,而更多的产品仍在市场上招摇。重复禁止“虚假标准”的原因是什么?
据分析,关键的症结在于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根据我国《能效标识管理办法》,能效标识制度采用“生产商或进口商自行申报备案,政府相关部门加强监督管理”的模式。制造商自行交付样品,并选择第三方机构进行测试。对于测试人员是否是第三方机构没有严格的要求,有能力的企业可以在自己的实验室进行测试。因此,这种能效标识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的一种“自我检查”,为欺诈者打开了方便之门。《能效管理办法》成为空的一篇论文,无法遏制“能效假标准”的问题。
能效等级等技术参数的虚拟标准不仅违反了基本的社会伦理,也违反了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破坏了公平竞争秩序,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虚拟标准企业在短期内获利,但最终会伤害他人。
重拳从根本上阻止了能效标识的欺诈
能效等级是节能产品获得财政补贴的关键指标。如果这一指标被扭曲,整个财政补贴的推广将是徒劳的。因此,必须对虚假的能效标准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种问题永远无法通过简单的文件规定和抽查来预防和消除。
首先,有关部门必须加大处罚力度,严惩伪造能效标识的行为。据了解,由于能效标识问题并不真正涉及产品安全,处罚相对较低。根据《能效标识管理办法》的规定,处罚仅由当地节能管理部门或当地质检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停止使用能效标识。情节严重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于一个用一台家用电器就能赚几十万美元的企业来说,这样的惩罚是无关紧要的,也很难起到威慑作用。因此,有必要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力度,要求能效标识生产企业退还国家节能补贴,按市场利润率的一定倍数进行罚款,并赔偿消费者电费等损失,从根本上杜绝能效标识假冒行为。
其次,要加强监督检查。对骗取和赔偿的推广企业和销售企业,取消其推广资格,加倍扣除相应的补贴资金,追究企业负责人的责任,依法严厉打击“能效虚假标准”行为。加强相关监管部门的协调联动,建立健全能效监管体系,确保监管措施的落实。
最后,家电企业应学会自律,提高生产和销售节能产品的诚信,以诚信为基本原则,按照相关技术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准确标注能效、体积、容量等技术参数,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行业公平竞争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