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75字,读完约4分钟
前几天,有媒体刊登了马的,你看错中国移动了!”,驳马的微信流量贡献论。据信,“中国移动既不能消化也不能受益于微信带来的流量。因为移动需要在电信和中国联通之间做出选择,所以必须由双方共同退出。“‘移动’只有不到10%的骨干网络和idc资源,无法承载‘流量怪兽’微信。”
事实上,马对的6次微信流量理论“误读”表示赞同,并对其算法没有提出质疑。只是他觉得流量的增长并没有给手机带来好处,反而带来了负担,所以他给微信增加了一个“流量怪物”。
负担从何而来?文章提出两种观点:一是中国移动消化不了这么大的流量;第二,这些资金流没有赚钱,而是被电信网络之间的结算带走了。对这一观点,作者认为是有偏见的。
说到网间结算,我认为这是最大的误解。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我查了中国移动过去两年的财务报告。2011年和2012年,中国移动分别支付了235亿元和251亿元进行网间结算。与2011年相比,2012年移动数据流量增长187.6%,收入增长63.6%,达到682.57亿元。网间结算成本并没有随着流量的增加而增加,只是略微增加了6.8%。流量增加了187.6%,相应成本增加了6.8%,流量成本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顺便说一下,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今年网间结算的资费标准将会调整,价格将会大幅下调。国际价格是中国的1/10,国内网间结算关税被空.降低
在谈到运营商的网间结算成本后,让我们来看看用户的实际支付情况。当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时,他们通常会购买一个流量套餐,并根据流量实际收费,而不像固定线路宽带那样每月流量不受限制。从移动数据支付套餐的中间量来看,50元套餐是500米,平均每兆字节流量0.1元,超过流量套餐的部分增加了一倍。与此资费标准相比,骨干网之间的网间结算成本极低,比资费便宜得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移动已经向用户收取了5亿的交通费用。即使5亿流量内容全部从电信服务器上传,移动向电信支付的网间结算费用也只能算是毛毛雨。据信,腾讯还将租用中国移动的idc,或在自己的机房租用光纤内联网三通,以确保本地运营商的用户接入后不需要跨网,因此实际网间流量所占比例有限。
至于微信等ott驱动的移动互联网流量运动能否消化,我认为目前可以消化,如果消化不了,网络就会瘫痪。至少,我还没有听说过移动网络的部分瘫痪。
移动互联网的整体快速增长可以在未来消化。我认为这取决于网络优化的速度能否跟上流量增长的速度。再看一组数据:美国风险投资公司kpcb的合伙人玛丽。玛丽·米克(Mary meeker)在2012年互联网趋势报告中指出,2012年11月,全球移动通信量增长迅速,占互联网总流量的13%,而2010年12月和2009年12月的比例分别为4%和1%。移动互联网的流量每年增长3-4倍,这仍然对运营商的网络部署提出了挑战。
挑战在哪里?文章《误读》也非常明确地指出,“td的网络覆盖还不理想,上网速度也不比2.5g快多少,这也使得很多中国移动用户大部分时间仍然占用移动2g/2.5g的上网时间。”说白了,中国移动的td并不完美,网络部署也不是真正血腥的3g。比较是令人信服的。中国联通(600050)的3g用户增长速度快于移动,但网络已经非常强大,这表明这不是微信的问题,而是运营商的网络部署问题。
移动互联网的数据需求将继续高速增长,这是全球化的趋势。发达国家的运营商已经开始全面转向数据服务。当他们购买数据包时,他们将发送无限的语音和短信服务。这一信号也表明,移动有必要升级其网络系统,以更好地服务于快速增长的移动互联网浪潮。根据目前的网络部署,它可能有一天会被拖垮。
正如文章《误读》的作者所说,“在过去的两年里,不少于100个朋友投奔了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用户用脚投票,这并不低。中国移动也需要认真考虑这个问题:用户的真正需求是什么?满足用户需求,创造新的商机,是运营商、奥特和用户的双赢之道。
回去解读微信代表的奥特。笔者认为微信已经成为智能手机用户必备的应用,其频率和活跃程度堪称数据服务的催化剂。只要用户加入几个微信群,就足以让每月的流量激增。随着微信向平台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音乐、视频、广播、公共平台、020 …等内容通过微信连接到用户,微信带来的流量将增加数倍甚至数十倍。
现在,估计马已经在为中国移动加油了:总,4g快点,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