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047字,读完约5分钟
一波动荡,一波又起。日前,面对“业绩造假上市、关联交易不清”等问题,秦商光电(002638)在第一次公告中予以否认后,在第二次公告中承认与员工投资公司存在关联交易,但将责任归咎于“公司管理层及相关人员的疏忽”。
然而,一位知情人士向《中国企业报》记者透露,“此事绝非疏忽,而是公司为追求业绩持续增长而故意造假。”除了鼓励与政府有关系的员工在境外投资和成立私人公司,该公司还通过与该公司的交易来提升业绩。它还通过了一项“工厂孵化计划”,公开与各省市有政府关系的企业进行联合欺诈,以便从全国各级政府获得对led工厂和项目的财政补贴。”。
工厂化孵化伪装成“假”育肥
据上述知情人士透露,“去年以来,秦商光电推出了一个‘工厂孵化计划’,表面上是将秦商光电在制造、产品研发、项目设计、营销和ipo运营方面的现有经验向外界输出,打造了一批区域性led照明企业。”事实上,是秦商光电与当地企业联手,在法律上“假冒”国家政策,推高公司业绩。
随后,《中国企业报》记者以投资加盟商的名义联系了秦商光电的投资热线“工厂孵化计划”。一名男性员工在电话中透露,要参与公司的“工厂孵化计划”,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认识到led照明在工业发展中的前景的强大企业,另一个是在当地有良好的政府联系。“目前,led项目主要在政府手中,政府对led工厂的投资有补贴。
2012年启动的“工厂孵化计划”目前由董事长特别助理负责。上述工作人员透露:“我们的计划不是吸引经销商,而是在各个地区复制勤奋的工厂和发展模式,我们必须建工厂并投入生产线。在早期阶段,你可以在“努力投资公司”的旗帜下发起项目并参与项目投标。但最终,工厂生产的产品不允许使用秦尚商标,而秦尚商标必须是客户商标。”。
当记者说,“建厂初期投资和生产线投资太大,周期太长。建造一条生产线需要很长时间,培训员工熟悉这条生产线也需要很长时间,所以最好是做一个营销公司”,上述员工说,“建一个工厂,投资一条生产线,目的是让你得到当地政府的补贴等优惠政策。事实上,在产品生产方面,你根本不用担心。服务员会直接为您提供几个接近成品的大模块。把它们拿回来后,你只需用螺丝刀把它们组装起来。到时候,政府的人会过来看你有没有生产线,有没有自己的品牌和商标,有没有员工,他们肯定会在项目和政策上给予支持。
上述知情人士还透露,“工厂孵化计划”合作伙伴的产品供应价格比市场经销商低20%-30%左右。在这些伙伴工厂的项目建立和生产的整个过程中,与会者还将派人参加与当地政府的谈判,以获得政策。”。
“在建厂之初,你可以拿着与秦商签订的合作协议,告诉政府这是秦商光电,中国第一家在主板上市的led照明企业,并共同投资当地的项目。然后我们可以根据政府人员的级别派出部门主管和总经理。即使当地政府领导来公司参观,你也可以安排董事长出面接待他们。即使您的工厂参与了某些项目的投标并获得了当地政府的政策,我们也可以提供全套的信息和人员帮助。”上述工作人员还表示,即使贵厂未来上市,仍可提供ipo服务支持。
至于为什么秦商光电要在全国各地毫无保留地培养大量的“区域竞争对手”,上述工作人员说,“即使你长大了,我们也不担心。毕竟,我们的采购优势非常强。就勤奋而言,你参与这个计划将会提升公司的整体业务,因为我们是一家上市公司,只要公司规模上升,股价有所上涨,这就是我们想要的。
为了业绩增长而“不择手段”?
作为中国第一家以led照明为主营业务的主板市场上市公司,近几年来,秦商光电的增长速度令外界震惊:继2011年公司总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39.3%和30.04%后,2012年秦商光电的总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同比再次增长11.45%和9.23%。
据上述知情人士透露,“这一成就的取得与秦商光电在市场运作中的‘不择手段’密切相关。”在公司内部,业绩增长总是第一位的。只要员工能给公司带来业绩,各种奖励和激励都很丰厚,各种手段也是公开允许的。”。
在曝光的“秦商光电隐性关联交易”事件中,2008年至2011年,在秦商光电的五大国内客户中,广东尚品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和广州巴顿照明工程有限公司均由公司员工组建。尚品光电子的法人黄枷昂,曾任秦商光电子发展部主任,同时兼任公司员工监事。贾广平,巴顿照明的股东之一,是一家上市公司的监事,现任公司董事会办公室副主任。
对此,秦商光电秘书室的工作人员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解释说,“公司的董(董事会、高级管理人员、监事会)成员并不存在关联交易,公司并不知道。”对于该公司两次澄清公告不一致的质疑,该工作人员辩称,“起初调查不太详细,后来检查了这两家公司前几年的股东构成,以了解该公司的雇员参与了投资。”
然而,据《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鼓励拥有市场资源和政府关系的员工在境外成立自己的公司,或与合作伙伴一起成立公司,承接led项目,最终从秦商光电购买相关产品,是公司多年前建立的营销模式之一。秦商光电上市后,这种模式最终被“工厂孵化计划”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