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35字,读完约6分钟
由于招标建设的袁世凯墓近年来在研究民国殡仪史,有学者多次向我表示:对于中山陵,袁世凯的陵墓也同样值得关注。 但是我很快发现,关于袁先生的陵墓,现有的关于袁世凯的论坛一言不发,就有了它。 直到我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部看到民国时期出版的《袁公林墓工报告书》,我似乎对袁公林的建设有了整体的理解,也理解了那位学者的意图。 按照袁世凯的遗志,北洋政府决定将袁先生埋葬在河南省安阳县洼上村东北角的太平庄,并将墓地命名为“袁公林” 1916年6月,八十三日刚即位的洪宪皇帝袁世凯在举国谴责、喧嚣中去世。 北洋政府在中南海怀仁堂附近设立了葬礼计划所,料理袁先生的葬礼 为了遵循生前的“扶棺归籍,埋葬我洼上”的遗志,北洋政府决定将袁氏埋葬在河南省安阳县洼上村东北角的太平庄,将墓地定为“袁公林”。 这个命名本身,很有意义 根据国务会议决议,北洋政府决定将银币50万元用于袁世凯的葬礼及其营葬费用 但是,为袁先生购买墓地,建造墓圹墓,为转移灵花了“泰半”的经费 剩下的其他主体建筑显然没有被采用 为了处理经费难题,袁世凯负责陵墓建设的河南巡按使田文烈说:“袁公遗产不丰富,不能承受轻动。 然后,以库帑奇、难再请求为由,联同段祺瑞、王士珍、段芝贵、张镇芳等人向各省大佬“拿出征收资金”,最后筹集了银元二十五万元,最终处理了建筑经费问题 袁林的建设,采取了工程招标的方法 这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也确实有开辟先河的意义 经过招标手续,兴隆木厂最终中标 1916年6月至1918年6月14日,袁公林主体工程完成,前后两年 根据《袁公林墓工报告书》,全墓支出“占地一百三十八亩九分八厘六丝九疏,银圆七十三万二千七百五十四元一角九分一厘”。 建造的陵园是“模仿明陵略小”,墓冢部分是模仿美国总统格兰特的“面向河的庐墓”的形状建造的,具有中西合璧的鲜明特色 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袁林袁世凯墓门 ; 东方ic资料图袁公林整体位于北和南 从南到北的主体建筑依次是土照壁、粗石桥、青白石桥、牌楼、望柱、石像生、碑亭、值房、大门、配殿、景仁堂、铁门、石五供和墓冢。 上述建筑物的分布以神道为中心轴线,配置严格,错综复杂 袁公林周围排列着白杨树、柏树和槐树 靠近陵园的村子里,散布着相当多的祭田 落成的袁公林建筑群以景仁堂为界,前后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建筑风格 景仁堂前面的建筑,一体是明清皇陵的建筑风格。 景仁堂的后面部分,是纯粹的西方建筑 这两组风格完全不同,有完全不同的建筑群落,以“混搭”的形式,共同在同一墓地空间,具有极强的视觉效果 土照壁、粗石桥、青白石桥、牌楼、望柱、石像生、碑文亭等在建筑风格上可以说与明清帝陵相同 作为举行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景仁堂是袁公林的典型建筑 景仁堂和东、西配殿,构成四合院式建筑空间 景仁堂大门是单檐休山顶的建筑,上观绿琉璃瓦 大门各门上的木板上有横七列、纵七列铜门钉 铜门钉的排列和数量,一方面起到装饰门楠的作用,另一方面是袁世凯仅次于帝王的身份象征 中间的景仁殿是“一座七间”,殿内设有供品台,并列着袁世凯的灵位和生前的衣冠剑带 东西配“各五间”,主要用作祭祀者的休息场所 建筑材料除了以前传下来的树、石头结构外,袁公林也有很大的革新 最突出的是,部分建筑物使用了“混凝土版建筑法”,在中国陵寝建筑史上具有代表性 在景仁堂前面的建设设施中,袁公林的牌坊是用钢筋石灰石建设的 根据《袁公林墓工报告书》,修理过的牌楼门是“一家五间,内明间宽一丈三尺,次间宽一丈二尺,稍间宽一丈一尺。 宽五丈九尺 中柱的高度是二丈五尺五寸,二次柱的高度是二丈三尺五寸,边柱的高度是二丈一尺五寸 柱子宽二尺二寸,厚一尺八寸 由各柱和上下额枋均钢筋的石灰石制成 在每根柱子的顶端做洋灰看着天吼叫” 根据当初的方案,袁公林的墓圹部分也计划“采集混凝土版的方法是圆顶室,隧道、石门、石墙等工附”。 但是,由于时局不稳定,袁氏的子孙急于先埋葬袁世凯,因为“先在平原上筑砖块”,所以预测“穹顶室、隧道各工迫在眉睫,来不及修理”。 埋葬袁氏的那天,与埋葬的所有人平均认为“砖质麻木,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因此,最终在坟墓周围说:“用混凝土加固……为袁公夫人确保埋葬吉穴,不要在隧道的左边。” 最后建造的墓室和圆顶,整体呈圆形,从三楼的墓台隆起 圆丘式的墓台、古罗马式汉白玉石柱、虎皮壁、铁栏干,在所有这些建筑物中,景仁堂后面的墓地设施呈现出浓厚的西方建筑风格。 相关建筑是一体的,呈现出与景仁堂前的建筑群完全不同的风貌 袁公林:从前帝制就流传下来,走向现代政治袁林袁世凯墓穴的全景 ; 东方ic资料图袁公林的这种建筑设计,显然要根据袁先生自己的身份特征来说明 作为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过渡人物,袁世凯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 住在晚清和民国初年,在政治上达到过权力的顶峰 这个过渡时代和过渡人物的特质可以说是这个陵园最集中且具体地表现出来的 位于神道两侧的文武石像生是袁公林的象征建筑,也能体现袁公林的时代特色 陵园的文武石像生各有两个,都是用青白玉石做的 每座石像“高七尺五寸、宽二尺五寸”、“须弥台座高二尺、四方三尺五寸” 石像生的装束,最有历史意义 文石像生的头戴平天冠,身着仿造式的官服,穿着宽长袍袖子,袖手旁观,表情谨慎。 武官头上戴元帅帽,穿着西方军服,肩系丝带,握着西方军刀。 一文、一武两组石像生,看起来突然有点滑稽,是北洋政府建立的初服装制度改革的具体体现,具有那个时代鲜明的文化特征 另外,作为古代帝王身份象征的望柱是袁林地标性建筑,也是透视袁世凯身份地位的标志 碑亭同样是代表墓主身份地位的重要象征 根据《袁公林墓工报告书》,碑亭上有“青白石碑统一,石踩四个” 石碑的正面刻着北洋政府第二任总统徐世昌的手写“总统袁公世凯的坟墓”九个大字 墓碑上雕刻着好几条飞翔的蟠龙 作为帝王的典型象征,龙的图案多次出现在袁公林中,袁世凯类也表现出与帝王相同的身份 比较中山陵和袁公林,明确了两者在建筑形式上兼有中西长度,中山陵是具有西洋风格长度的陵寝建筑,袁林是以中国式建筑为主体特征的陵寝 另外,中山陵的建筑从内到外体现了现代政治文明和政治理念 李恭忠教授说,中山陵已经成为现代政治的文化象征 袁公林是从以前传下来的帝制向现代政治过渡的缩影 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两个人生活在同一时代,同时也显示了政治生活中曾经高度交叉的历史人物政治特质的明显差异 换句话说,对于现代政治家孙中山,袁世凯首先是从以前传下来的政治家 “袁公林”的建筑设计及其称呼本身体现了袁世凯不是帝王而是帝王、是总统、不是总统的墓主的身份特征 建设袁公林之初,田文烈等人说:“斯兆域的经营,关于国家典礼,也是中外展望所系。” 很明显,田文烈等人意识到陵园的建设,必须和袁氏作为国家元首的地位一致 但是仔细推测,这里似乎有更深的含义。 袁世凯尽管成为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总统,以政权形式结束了帝制时代,但因为成为了皇帝而被人民唾弃。 这种历史的吊唁和不自然,难免给陵墓的建造者提出难题 因此,应该如何建设符合袁氏政治身份和历史地位、违背时代精神的陵墓,确实关系到“国家典礼”,也关系到“中外展望”。 袁公林在建筑设计之初,发现不是件容易的事 关于当初北洋政府如何讨论,最终形成袁公林这个建筑方案,由于资料的不足,后代很难知道 但是,从已建成的陵园风格来看,其中明显可以看到陵园建设者的苦心,也可以看到政治智慧的所在 作为典型的中西建筑结合体,袁公林亦中西、中西兼备的建筑风格,袁世凯作为从帝制时代到共和时代的过渡型人物,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多方面的文化品格。 美国着名建筑史家肯尼斯·弗兰普顿( kenneth frampton )在《现代建筑:批判的历史》中说:“现代建筑史既关系到建筑本身,也关系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精神本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袁公林是近代中国建筑史的一朵奇葩,也是理解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镜子,这样的说法也许不为过 (本文是8月21日刊登的《东方早报上海书评》,原题为《袁世凯的陵墓》,现在的标题和小标题是编者制作的)(本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