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597字,读完约11分钟
有士兵的历史一辈子不后悔门军(1)我今年52岁了,夜深了,回顾过去有很多难忘的人和经验……在这里,我想谈谈新兵刚入伍集训时的事情。 “流血,流汗,不流泪。 不掉皮,不掉肉,不掉队”这是我30年前入伍的新兵集训时老班长说的最多的话 “男人! 有什么受不了的! ’我心里是这么想的。 我就是这么做的。 三十多年过去了,部队教员般的回肠之类的话总是鼓励我,鼓励我,所以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一直没有掉队 (二) 1986年10月,军车发出大喇叭长鸣,我们从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县入伍的新兵乘坐的绿色解放卡车经过两天一夜的长途跋涉,终于慢慢停泊在新疆伊犁哈萨克伊犁地区伊宁县的腿麻扎这个城市 汽车接兵蓬排长告诉了我们这些新兵。 “腿麻扎镇位于伊犁河谷中部,距伊宁市46公里,东与新源县、南通功留县、特克斯县、昭苏县相接,背靠尼克县。 “从复盖着绿色军用篷的解放品牌卡车车辆上跳下来后,首先觉得这个城市不大。 那天符合集市(维吾尔语也就是集市),街道是载着马、牛、羊等家畜粪便和客人的畜力车和摩(也就是后三轮客车摩托车),又来又往,很多人穿着民族服装聚集在一起。 临时休息半小时后,我们的新兵有了新的、迷茫的、连日坐车的疲劳,还有坐大卡车的车,看到车后扬起灰尘,心里多少有点离家的忧郁 10月中旬,伊犁河谷公路两侧的白杨裸体,周围的土地也荒凉,看不到绿色 我们的目的地是腿麻扎镇喀什河大桥附近的军营。 离军营腿麻扎镇约25公里 那里驻扎着原新疆军区步兵第七师团教导团的三个大队,部队号码是36226部队 喀什河来自天山山脉的西北麓,向西流动,位于伊宁县的腿麻扎附近,与贡乃斯河汇合 “喀什河”是伊犁河国内的三条支流之一(另外两条支流分别是特克斯河、巩乃斯河),喀什河全长304公里。 喀什大桥建于1969年 那一年,我们部队家里的信件发信地是“喀什河大桥36226部队”。 (三)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部队旁边是桥墩麻扎乡的托海村 委托海村也有20、30所左右的房子,照相馆、小卖部、食堂等齐全 周末班长总是带我们的“新兵蛋白”去照相馆拍照,然后去食堂喝酸奶。 我在这里度过了将近四个月的新兵集训,直到集训结束才被分成战斗部队 教导团是我进入军营的第一站,也是我军队旅行人生的第一家,那里有我120多天的日子和日子的故事,之后30年也是我一直梦想的地方。 数百辆解放军卡车离开腿麻扎镇后,沿着218国道行驶了约1个多小时后,来到喀什河大桥附近的军营 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接二连三的军车进入了“干打垒”(“干打垒”:土墙的一种)。 也称为土浇筑墙,根据墙壁的位置放置木板和碗口的粗棍子,在里面放置潮湿的黄土、石灰等分割浇筑的土墙 )的大院中,营门两侧,站着持枪哨兵敬礼,“提高警戒,保卫祖国”的8个红色大字标语的招牌在操场中心特别显眼。 下了军车,我看到操场上已经安排好了欢迎仪式,部队的首席排成一字站在主席台上鼓掌,舞台上的战友举起“热烈欢迎新战友来部队”的横幅,退伍军人们排队鼓掌,鼓掌 部队高级领导欢迎致辞后,开始分部队派遣到中队 我们这近000名新兵将被分配到这个花园三个营的12个团。 在营房的大操场上,新兵们把背包放在屁股下面,排成一排坐在整个操场上。 迎接我们的新兵来了庞宏民小队长,追了几个名字,我们的新兵一个接一个地由各中队带走了 我注意了一会儿,这个员工各中队精心安排了退役军人带我们的新兵来,有些班长拿着背包,帮我搬行李。 我看到一起来的新战友们接踵而至,操场上剩下的人变少了,我开始在心里打鼓。 那一刻,我担心我们能不能分成更边远、更困难的地方。 我心里战战兢兢的,怦怦地跳着终于问了自己的名字,我们最后52人被分配到4营16连4列。 来到军营后,已经开灯的时候,退役军人给我们收了背包放在大通店,打了热盥洗室的水。 我记得那天晚上,连队为我们208名新兵准备的鸡蛋汤面吃了两天的干粮。 这热汤面是我们吃的特别香。 后来我知道这热鸡蛋汤面还是部队的病饭 第二天,还在睡觉的我被大声起床的军号吵醒,睡眼朦胧的我跟着大家来到操场 排好队后,我看见这里的退伍军人脸红了。 恐怕是因为晚秋的军事训练风晒黑了吧。 几个退役军人露出天真的笑容,聪明的新兵打他们做鬼脸 当时我们无知的新兵还不擅长,后来新兵见到退伍军人就知道叫“班长”。 否则,退役军人将训练你成为“吊儿郎当的新兵蛋”。 (四)后来,我知道了我们新兵集训的教导团第四大队当时管辖着一个步兵团和三个高炮连。 根据部队的建设序列,炮兵紧跟在步兵团之后。 所以,我们成为了最后迎接的士兵。 从此,步兵第16连这个号码永远载入了我的从军履历 前几天,当时一起入伍的老战友在微信中加入了“将青春献给喀什桥——期待再次重逢”的战友微信群 战友们称之为二次入伍,战友微信群再次聚集了我的中队和我的老部队,我计算出微信群的人数达到了324人,成为了巨大的编成强化连,年半百人都一起怀念并回忆起了怎样的青春时光。 1986年10月我入伍的那一年是部队1985年调换全军的第二年。 85式军服取消了“红心、两面红旗”的衣领和帽子纹章,但依然沿用了55式军服的格式。 只把解放帽换成大檐帽,戴上圆形的“八一”红色五星帽子的徽章和军种的肩膀(衣领)章 我所属的16连的中队长是河北人,指导员是四川人 他俩说话有力,而且军容坚定,看起来威风凛凛 我们的中队以前是战斗部队,1985年的老部队为了简洁的整编(即有名的“百万大裁军”),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各项事业必须调整,根据新疆军区的要求从战斗部队改编为教育团。 当时的中队刚重组完毕,人员还对编辑不满,训练骨干不足,但最初是带着我们新兵的集训班长从营地借调来的 (五)新兵集训四个月,我记忆最深的是吃饭。 二百多人,炊事班十个人忙得不可开交 那时部队“斤半加四两”(“斤半加四两”,即1985年12月举行全军物流商会议,每人每天刚提交一斤半蔬菜、一两肉、一两油、l两鱼卵、l两豆制品。 会议要求全军在两三年内实现“斤半加四两”的目标 但是,现实中各部队的情况不同,我所属的教导团好不容易做的炊具等不足,而且队里也没有豆腐店,所以4个月的新兵集训中没有吃过豆腐和鱼。 那时,一天吃三顿饭,进入食堂前唱军歌,然后依次进入食堂。 我们新疆兵喜欢面食,到了部队想吃饭。 因为饭一个月只吃两次。 过了一会儿,我们奇怪为什么部队要站着吃饭。 退伍军人威胁我们说:“站着吃饭也是为了准备,一旦敌人袭击,站着吃饭就快,冲锋反击也更快。 之后,现实是部队临时建设不久,露营用具和炊具等设施还没有配备好,一次性补充200号新兵长椅是不够的,不得已站着吃饭。 紧张的新兵训练就是这样开始的 每天站着军姿,走在队伍里,锻炼体力,叠背,违背条令,搞卫生,唱军歌。 除了睡后做的梦不同,我们新兵每天的生活几乎就像复制和粘贴模板一样。 就像《战友之歌》的歌词一样,“我们一起训练、学习、劳动、休息、吃同锅饭、举同旗……」(6)端正姿势、调整位置,完成所有科目的训练,真正从地方优秀的青年成为合格解放军战斗人员。 军姿是我们新兵军事训练中最基本的文案,是所有队例动作的基础 挺起胸膛,抬起头,双手中指缝上裤子,身体稍向前倾斜等,这些姿势和队例的动作对我来说一定是很大的挑战。 集训中,部队教员阐述了站在军姿上的要领,我进入状态,明白训练在考验我的意志,但我没有退缩。 在队例训练中,我努力练习,仔细推测了立正、休息、正步、步伐和跑步等基本要领。 这些是我每天要做的规定动作,但按照解放军的《队例条令》做也不容易 在此期间,部队教员向我们步伐一致跑步时,必须直着眼睛,前后摆动手臂,使其匀速。 排例的每个人都要跟在前面,缩小开头,让后面的人跟着 最初我们队缺乏默契,无视排面整齐,排例看起来很乱,为了达成整齐的统一,必须不断修正步伐的错误,再一次不行,再一次,再一次,这样 在军体拳训练中,部队教师多次向我们树立榜样,教我们军体拳,教官耐心指导,自己刻苦学习,大家军体拳练习动作一致,队列整齐,气魄逼人。 新兵集训结束后,我下到战斗部队后,想起这四个月的军事训练,我耳边总是响起教员们熟悉的声音:“流血,流汗,不流泪; 掉皮,掉肉,不掉队”……没错! 这句话永远鼓励我克服困难。 这句话将成为我永远的座右铭 (7)我们新兵最担心的不是晚上拉紧急集合 安静的夜晚,皓月当空,半夜打呼噜似的天黑时,突然突然突然发出突然的哨声中断了梦想。 “不要开灯! 不要说话! 敌人袭击,马上起床打背包,拿着武器装备操场集结! ”。 老班长在不断的催促声中,你必须在3~5分钟内,穿好衣服,打好背包,胸上系上子弹带,拿着56式冲锋枪,向操场集合。 第一次紧急集合,我动作不成熟,背包不牢固,和大家一起在操场跑了两周回来时,背包已经松了,被子被拖在湿雪上,班长检查发现,我突然心里面无表情,战败了。 之后,我吸取了教训,反复练习了打背包的动作,晚上睡觉的时候只脱大衣,洗脚后穿袜子,节约了时间,而且拉紧急集合的时候可以冷静应对了。 新兵连的日子单调枯燥 从地方青年到合格的士兵,要经历的是脱胎换骨的革命,痛苦和疲劳自不必说,更痛苦的是内心深处的“思想革命”,理想和现实的反差。 远离无处不在的制约意想不到的误解和不满父母的孤独等,这些交织在一起,无情地打动着我们新兵的坚强之心 新兵训练强度越来越大,炊事班蒸的馒头不仅半生不熟,还总是觉得吃饱了,从刚才开始连队一顿饭一个馒头,后来一顿饭七个馒头,总是自己病了什么 另一个内地战友因水土不服而出现腹泻 大家第一次离家,想家的心情也更强烈 老班长这个时候总是照顾我们,打鸡蛋汤的病号饭,还有重心长对我们说:“好男人付不起眼泪,只是不等新士兵……”。 30年后,我们的战友聚集在一起,许多战友想起了直到新战士集训时才感动的眼泪。 想家的时候,最好的解决办法是给家里写信。 最开心的事件是家人的来信 入伍后,我真正读到了唐代大诗人杜甫对《春望》“烽火持续三月,家书值万金”的诗词的真正含义。 那个时代,是我们新兵吃饭的精神大餐,一想到远方亲戚的担心和期待,心里就充满了咬紧牙关继续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4个月的新兵训练很快就结束了 马上就要加入战斗部队了 有一天晚上,我记得熄灯号码。 我们四排黄魁排长悄悄地来到我床前,“到这里来,有话要说。 “黄魁是河南洛阳市人,个子高,眉清目秀很精干 他喜欢我平时看书,喜欢看报,喜欢写东西,有点文采。 特别是我在自己的“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志愿书”的特长栏里填写了“喜欢文学,喜欢写文章”,所以在研究新兵的分配时,他向团部推荐了我作为通讯员。 “新兵下连,老兵过年”“退伍军人复员,新兵新年”是当时部队传达的两个“顺口溜”,不偏不倚,不客观,但也是中队文化的表现,证明了从一个侧面到新兵成长的困难和付出。 “无韶华,砺前进” 我们的新兵遇到了最好的一年,在青春鲁莽的冲突中认识,又匆匆分手中拥抱分手 我们的新兵把青春的背影留在部队这个大学校,我们把战友之间的怀念永远留在脑海里 青春的韶光无论远还是远似乎都很近。 我好像从没离开过部队营房。 好像每天还和战友们在一起。 ……喀什河大桥的军营已经不存在了,但我永远不会忘记那座绿色大院,那座白天和夜晚奔流的喀什河,以及耸立在我心中的喀什河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