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67字,读完约2分钟
近年来,手机“偷车”事件频频曝光。最近,广东顺德的一位消费者抱怨说,他的手机在抽屉里被充电,但他在3小时内被告知,他使用了23g流量,必须支付超过1100元的上网费用。经过调查,中国电信的技术人员和手机制造商的工程师确认,异常流量是由手机中的应用软件反复下载大量流量文件造成的。
现在盈利已经太晚了。谁会闲着没事编译软件来“窃取流量”?目前,运营商通常不会与应用软件供应商达成流量共享协议。在这种情况下,谁是窃取流量的“沉默的小偷”?窃取流量以获取利润的伎俩藏在哪里?一位高级技术人员解释说:除了技术缺陷,一些手机制造商和软件供应商还利用技术手段提高广告点击率,甚至伪装用户数量,将一个id伪装成多个id,用消费者的钱来骗取投资者的钱。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的快速发展,各种应用纷纷涌入市场,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和愉悦,同时各种消费陷阱也频频出现。一般来说,黑手是安装在手机上的恶意应用程序。除了一些窃取流量的用户安装的软件外,一些不需要但无法卸载的手机预装软件和恶意软件经常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秘密运行,可能会窃取消费者的相关信息、流量和金钱。
对于窃取流量的“沉默的小偷”,消费者要么压低声音,卸载小偷的软件,要么到处抱怨,最终一事无成。原因主要是因为涉及的金额很小,或者消费者没有时间。事实上,这种窃取流量和信息的“沉默的小偷”将对消费者的利益造成很大的损害,实施者可能会获得很大的利润,这需要相关职能部门予以高度重视。
目前,移动智能终端的各种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相关部门应进一步规范手机软件设置的技术标准和门槛,阻止恶意软件进入手机,推动霸王条款的取消,解决手机预装软件不能自由卸载的问题;另一方面,有必要加大对软件应用提供商违反法律法规的处罚力度,并找到一个共同的重罚,让窃取流量的“沉默的小偷”付出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