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14字,读完约5分钟

李娜

[华为对终端今年的表现非常满意。如何面对未来的消费者,于成东应该有更多的发言权]

最近有传言称华为终端可能在2016年下半年成为独立子公司,华为对《中国商报》的官方回应是:“华为的消费业务是华为的三大业务板块之一,俞成东原本是消费业务的ceo。我们没有听到任何关于改变现有业务结构的消息。”

我认为,随着华为终端业务的不断扩大,不管是独立的还是不独立的,估计上市或不上市的声音将长期伴随终端业务。然而,正如于成东所说,虽然华为过去在运营商系统设备业务上的b2b思维和习惯与手机业务作为消费产品所要求的b2c运营要求有很大不同,但华为所倡导的消费bg并没有改变。

终端诞生于华为,所以现在说还为时过早。

事实上,这不是华为终端第一次独立。

两年前,外界声音称,华为计划取消其消费业务bg,将负责手机业务的终端公司升级为独立子公司,以增加其在华为的话语权,更好地面对b2c市场不断变化的竞争。那一年,华为全年的手机出货量不到4900万部,其全球市场份额仅为4.9%。

但事实是,荣耀电子商务是“独立的”。作为一个独立的业务部门,荣耀一直是华为测试用水户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门。

华为消费电子集团首席执行官于成东被称为“华为大嘴巴”。在接受《中国商报》采访时,他表示,华为手机业务的转型不可避免地与大平台上b2b业务的思维惯性相冲突,做事会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和制约。

传统思维的b2b领域和网络思维的b2c领域之间产生了所谓的冲突。作为华为手机品牌荣耀的前任掌门人,刘江峰有着深刻的体会。毕竟,向全球数百家运营商销售电信产品不同于向数十亿消费者销售手机。刘江峰说他16年的华为基因必须进化。

幸运的是,华为在与苹果、三星甚至小米的交易中暂时立场坚定。不可否认的是,在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消费市场时,小米模式直接加速了荣耀和独立的进程。

俞成东曾表示,华为是一家“竞争对手驱动”的公司。在b2b中,爱立信和Noci都扮演了“竞争对手是能源”的角色。最终,华为以长跑的姿态击败了竞争对手,成功登顶。因此,尽管华为长期以来将互联网的巨大能量视为手机,但华为的决策链太长,无法迅速做出反应。正是小米的出现让华为在组织上迅速突破。

相比联想总裁杨对小米“互联网思维”的抨击,华为的电子商务业务更愿意强调互联网模式的力量。从这个角度来看,荣耀应该归功于小米。

一方面,华为终端寻求独立的言论受到手机大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这是由于成东最近从媒体上的评论造成的。

在一般环境下,为了不受原有系统的限制,事实上,业内很多公司都选择了将手机业务或部分电子商务业务分开,比如中兴的努比亚。

努比亚,原名深圳中兴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于2012年10月31日推出了一个新的手机品牌,将自己定位为高端,此前曾肩负着将中兴的移动业务从b2b转变为b2c的任务。今年6月,努比亚正式推出了一个全新的公司名称“努比亚科技有限公司”。

“更名是为了消除消费者和制造商之间的混淆,从而提高品牌认知度。”努比亚的创始人李强对作者说。

至于努比亚的发展,据报道,中兴内部也有分歧。一是拓展中兴手机品牌,冲击高端。例如,中兴去年推出了以声控为主的明星系列和以安防为主的盛大系列,但销量和口碑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另一个选择是押注努比亚,但市场需要再次培育。

华为终端业务近年来的“飞跃”给独立性的说法增加了一点猜测。尤其是终端销售额超过1亿元后,华为的手机业务如何继续疯狂增长,已经成为手机行业关注的话题之一。

此外,在最近与一家媒体的谈话中,于成东出人意料地谈到了独立运营。“集团已决定将b2c业务从b2b业务中分离出来,消费业务正朝着相对独立的方向发展”。他表示,在华为执行董事会通过该决定后,该决定是在2015年国庆节前向内部宣布的。如何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机制还在讨论中,估计需要一两年时间才能实现“华为平台下消费业务的相对独立运营”。

华为终端业务“去华为化”言之过早

无论是有意发布还是无意流出,一个确定的事实是,华为对终端今年的表现非常满意,而俞成东应该对未来如何与消费者开展业务有更多的发言权。

然而,在我看来,华为的终端业务仍然需要继续依靠华为的实力来赶上三星和苹果。

外界不知道的是,华为的终端现在实行的是“三权分立”制度,于成东的部门并不决定运多少终端,而是由华为轮值首席执行官徐志军直接控制的制造部门直接检查。具体来说,制造、质量和产品线是分开管理的。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如果生产线上的工人在电影离开工厂时把电影粘在手机上,可能会导致生产线停止。从这个角度来看,虽然销量可能会受到影响,但华为终端避免了“烧脑”可能带来的质量和库存问题。

华为终端业务“去华为化”言之过早

另一方面,虽然华为在世界各地也有自己的研究中心,但华为终端的许多技术优势仍然依赖于华为多年来积累的研发投资,如芯片业务的麒麟海斯和无线部门的各种网络通信技术。

关于独立性的需要,或许我们可以用俞成东自己的话来概括:华为过去在运营商系统设备业务上的b2b思维和习惯,与手机业务作为消费品所要求的b2c运营要求有很大的不同。改变员工的思维习惯是必要的,核心是真正面对最终消费者。然而,华为推崇的东西在消费领域并没有改变,比如顾客导向、奋斗精神和干部自我批评。

来源:济南日报

标题:华为终端业务“去华为化”言之过早

地址:http://www.jy2z.com/jnxw/6104.html